大麥克指數與購買力平價理論


大麥克指數

大麥克指數(Big Mac Index)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,用來評估各國匯價及購買力水準的指數。其以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(Purchasing Power Parity;PPP),是比較世界主要貨幣價值的街頭智慧。
衡量的基礎,以麥當勞的招牌漢堡,換算成美元的各國賣價,比較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差異;麥當勞其生產方式及定價既然有全球劃一的標準,大麥克漢堡在各國每月不同的賣價,即反映出當地貨幣與基本的成本,和經濟效益間的脫軌程度

舉例來說:

如果一個麥香堡在美國賣2.5美元,在英國賣2英鎊,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2.5 ÷ 2 = 1.25,要是1美元能買入0.55英鎊(或1英鎊 = 1.82美元),則表示以兩國麥香堡的售價來說,英鎊兌美元的匯價被高估了45.6%((1.82-1.25)÷1.25×100%)。


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要點是:

人們所以願意買進外幣,是由於這種貨幣在該國對商品和勞務擁有購買力。而本國貨幣則對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具有購買力。因此,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兩種貨幣在這兩國的購買力之比。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,名義匯率將等於原先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。雖然可能出現背離這個新的名義匯率的情況,但匯率的變動趨勢始終是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。


舉個例來講(我隨便舉的):
如果美金與新台幣匯率是1:30,在美國一公斤鐵礦砂50元美金,如果在台灣一公斤鐵礦砂是1500元新台幣,那麼購買力平價理論就可以實現。


但事實上不然,購買力平價理論要成立,必須有四種假設前提:

1、國際間的貿易必須完全自由
2、所有的商品價格均呈同幅度的變動
3、物價為影響匯率的唯一因素
4、影響購買力的因素只有貨幣數量而已

留言